人民網健康·生活

破壞野生動植物世界會增加跨物種污染風險

2020年07月14日08:07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巴黎7月12日電 (記者李宏策)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法蘭克·庫尚近日在接受法國《費加羅》報采訪中表示,人類對動物施加的壓力越大,或者破壞動物的棲息地越多,越會增加跨物種污染的風險。

庫尚稱,野生世界有大量病原體,新興疾病中近三分之二是動物起源的。新冠病毒就是這種情況,此前的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和寨卡病毒也都是這種情況。據(jù)估計,僅在哺乳動物體內就有32萬種病毒尚未鑒定。

庫尚表示,病毒很少會跨物種傳播。但是人為活動打破了物種間的距離障礙,從而增加了病毒從一種物種傳播到另一種物種的可能性。野生世界的崩潰增加了人類的健康風險。實際上,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食物、土壤肥力或空氣凈化至關重要。沒有野生生物,就沒有授粉媒介,也就沒有農業(yè)。沒有浮游生物和植物,就沒有足夠的氧氣并造成二氧化碳增加。從健康角度來看,生物多樣性同樣重要,大多數(shù)藥物來自植物界。人類的健康取決于地球的健康。庫尚呼吁各國在此次健康危機后重視環(huán)境挑戰(zhàn),采取更多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

根據(jù)2018年底的統(tǒng)計,法國有78%的野生棲息地處于不良狀態(tài),主要原因是由于人類活動對棲息地的破壞,以及氣候的迅速變化。

在全球層面,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于7月9日更新,新錄入4260種動物、真菌和植物物種,并對所有非洲靈長類動物進行了全面重新評估。其中,馬達加斯加107種狐猴中的33種處于極度瀕危狀態(tài)。在非洲其他地方,估計有53%的靈長類物種(103種中的54種)正面臨滅絕風險。此次更新還揭示了北大西洋露脊鯨和歐洲倉鼠都已經處于極度瀕危狀態(tài)。

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于1963年開始編制,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xiàn)狀最全面的名錄。該名錄目前最新已評估超過12萬個物種,其中有32441個物種存在滅絕威脅,6811個物種已極度瀕危,11732個物種瀕危。

(責編:許曉華、許心怡)


相關新聞


阿巴嘎旗| 桃园市| 正阳县| 青浦区| 仪征市| 东乌珠穆沁旗| 图片| 小金县| 伊春市| 静宁县| 土默特左旗| 叶城县| 兴义市| 铜川市| 安陆市| 泽州县| 田东县| 鄂伦春自治旗| 房产| 五原县| 广平县| 明溪县| 图们市| 大埔县| 丰顺县| 峡江县| 安福县| 吉木萨尔县| 怀柔区| 台前县| 和政县| 霍城县| 长治县| 霍林郭勒市| 安图县| 栾川县| 科技| 临西县| 松溪县| 淮滨县|